一、课程设置
思想政治教育类。各专业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总 学时、周学时和教学周数均保持一致,安排在一到三学期, 根据中宣部、教育部《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实施方案》、教育部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(2023 年本)》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“形势与政策”课建 设的若干意见》文件要求开设:①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,48 学时,3 学分;②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”,54 学时,3 学分;③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概论”,54 学时,3 学分;④“形势与政策”, 16 学时,1 学分。
军事教育。以线上军事教育类课程为主要实施方式,在第二学期开设。课程 32 学时,2 学分。由公共课部统筹管理与组织实施。
国家安全。以线上军事教育类课程为主要实施方式,在第二学期开设。课程 16 学时、1 学分。由公共课部统筹管理与组织实施。
心理健康教育。各专业建议在第一学年开设。课程 32 学时,2 学分。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,建议大健康学院、大数据商务学院、人居工程设计学院,安排在第一学期,其它二级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。由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室统筹管理与组织实施。
劳动教育。课程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,共计 2学分,其中理论部分 1 学分、16 学时,在第二学期以线上劳动教育类公共课程为主要实施方式,由公共课部统筹管理与组织实施;实践部分 1 学分,在第一至五学期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组织实施。成绩在第五学期期末由学工处、团委、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负责认定。
二、强化课程思政
构建 "思政课程 + 课程思政" 协同育人体系,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,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思政课群,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功能。强化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,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、协同育人。
三、强化美育育人功能
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为核心,弘扬中华美育
精神,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
心灵美、礼乐美、科学美等民族审美特质资源,有机整合教
育教学中的美育元素,推进课程教学、社会实践、校园文化
深度融合,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美育活动,实现以美育人、以美培元。
四、落实劳动教育
以课程为核心载体,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在公共基础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、劳动安全与法规教育;专业课结合职业技能教学,渗透敬业精神、职业素养培养,于实习实训融入劳动规范、安全意识及劳模、工匠精神;在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化产教融合,加强校企协同,强化劳动实践,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